table of contents
「孤獨死」有解?日本立法防治、首爾斥資打造零孤獨城市
轉載: https://www.gvm.com.tw/article/116770
高齡化的社會,經常聽到我們居住的社區或同一棟住宅,有高齡者發生意外或事件,在鄰居同手足的關係下,常常會另來惋惜與不捨。
從高齡產業與人文關懷的專業視角出發,孤獨與獨立雖常被一併提及,實則在本質、功能與影響層面均有明確差異。
以下以定義、心理結構與策略意涵做系統性解析:
何謂「孤獨」(Loneliness)?
孤獨是主觀的情感經驗,是個體感受到與他人之間在社會連結上的匱乏或失落。
非關人數:即便身處人群,也可能感到孤獨;重點在於連結的質,而非數量。
心理機制:通常源自失落(如喪偶、搬離熟悉環境)、隔離(如疫情)、或關係失衡(如被忽視或邊緣化)。
研究參照:根據Cacioppo等人研究,慢性孤獨會誘發壓力反應、免疫失調、甚至提高失智與死亡風險。
何謂「獨立」(Independence)?
獨立是一種功能性狀態,代表個體在生活中具備自主決策、行動與選擇的能力。
核心概念:強調「自我效能(self-efficacy)」與「控制感(sense of control)」。
實質表現:如可自行處理日常生活(ADLs)、管理財務、作出生活選擇。
政策關聯:如聯合國《CRPD公約》第19條強調「在社區中獨立生活並融入社會」之權利。
從社會處方箋(Social Prescription)的策略角度出發,孤獨不只是心理感受,而是一種「社會關係的斷裂風險」,需要透過非醫療性的資源整合與社會參與系統性介入。而要提升獨立性,就必須在
「關係被重建」的同時,提供「能力被支持」的機制。
孤獨不是一種情緒病,而是一種「社會處方可解的社會健康問題」。解孤獨的策略,不是靠「塞人進去」,而是「幫他走出去」。
總結來說:孤獨是關係的缺席;獨立是能力的實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