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able of contents
1.「重新定義高密度生活」
全球疫情主要爆發於人口高密度大城市,未來是否繼續投資於高密度城市,或是將注意力轉向衛星城市或近郊環境,或許可帶來更好的連通性、工作與文化。
2.「城市低密度住宅型態」
隨著人口增加與城市化發展,大樓建築潛藏的健康與衛生風險,如電梯、電梯按鈕、門把手、公共空間的設備設施與中央空調。獨立式住宅或具備廣域空間的居住宅體,使人們更容易維持社交距離。
3. 「社區中的維生系統系統」
如何在突發或緊急狀況的發生下,具備維生、生活條件的宅體或環境,成為在現階段極端氣候、公共衛生、天災…等現況必須去深思的議題。家戶之間是否有居安思危的意識與準備。
4.「建築物的開放式空間」
人類對於家的需求將從安全堅固,到需要食物與水的儲藏室,除此,入口、客廳、餐廳、廚房等公共空間與個人生活空間也需要被更明顯的區隔開。
4.「自用供電與供水設施」
未來建築將思考如何擁有自己供電與供水的設施,目標是為了因應完全封閉的緊急情況,將風險最小化。
5.「水與空氣過濾與淨化」
加強空氣與供水的過濾系統,以智慧家庭系統控制室內溫度,能控制空氣品質,甚至未來居住空間的設計可納入設置具有消毒功能的清潔室,清潔室將成為送貨人員與客人進出的入口。
6.「住家即辦公室的設定」
多元使用者使用智慧家庭共享環境,未來居家工作不再是隨意利用家中角落空間,而是開始思考專門的家用工作辦公室。
7.「人與人之間的關聯性」
在這段疫情期間人與人之間的關連與互動來到了平面世界,透過各種3c模式來達到彼此間的聯繫,但回歸到正常的生活模式後,人與人之間的社交模式與面對人的溝通、互動,似乎出現了隔閡與一種真實的距離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