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able of contents
are you looking for a talent to recruit?

discover how we help you!

不是有錢就能住!銀髮宅、養生村如何幫台灣人養老?政府還能做什麼?

轉載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2mXZA4xLuDc

老了我們還能住哪?2025台灣超高齡社會來襲,租房困境讓人心驚!
轉載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GVByrFY3j7g

這兩段影片,看完的感觸似乎是關於每一個人老後的問題與挑戰。將攸關台灣未來20年人口結構轉型與社會安全網布局的戰略問題。我們可以從三個面向來回答這個問題:市場角色(銀髮宅與養生村的功能)、結構問題(台灣養老挑戰)、政策著力點(政府的可行作為)。

一、銀髮宅與養生村如何協助台灣人「好好老」?

這兩類產品本質上代表高齡住宅的「自主型—支持型」光譜,填補了傳統家庭照顧與機構式長照之間的斷層:

1.銀髮宅(Senior Housing / Active Aging Residential Community)

定位:注重生活機能與社交互動,為健康長者打造「生活續航場域」。

特色:無障礙設計、社區活動、健康促進設施、科技照護支援。

角色:延緩失能、促進社區參與,是「去機構化照顧」的前線。

2.養生村(Wellness Villages / CCRC: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y)

定位:提供從自立到失能的完整照護流程。

特色:內建醫療照護、物理復健、長照設施,具備轉銜能力。

角色:為中產高齡族群提供「安老、終老」解方,兼具生活與保障。

這兩類產品正在形成台灣的高齡居住生態鏈(Senior Living Ecosystem),但目前仍以自費市場為主,普及度與可負擔性仍有限。

二、台灣養老問題的核心挑戰

政府必須面對的是一個系統性的「養老赤字」問題,包括以下幾項:

1.人口結構失衡

2025年進入「超高齡社會」(65歲以上人口超過20%),2040年將達30%。

高齡人口平均壽命增加,但「健康餘命」未同步提升。

2.家庭照顧力弱化

生育率全球最低,單身與丁克家庭增加,長輩無人可依。

傳統三代同堂已不復見,家庭照顧責任外溢至市場與社會。

3.長照資源配置不均

都市資源集中、偏鄉與山區長照可近性不足。

公私部門協力不足,長照服務網絡斷裂。

4.高齡住宅制度缺口

銀髮宅缺乏專法規範與財務誘因。

土地取得與使用管制未鬆綁,高齡宅開發成本偏高。

財務模式尚未普及(如長期租賃、逆向抵押、保險商品搭配等)。

三、政府還能做什麼?(政策面著力點)

若要讓銀髮宅與養生村真正發揮「養老資產」效能,政府須以生態系思維部署政策工具,以下為幾項戰略性作為:

1.法制創新:建立高齡住宅類型專法

制定《高齡住宅發展條例》,明定產品定義、設計指引、營運規範。

整合《建築法》、《長照服務法》、《都市計畫法》、《無障礙設施辦法》等跨法規制。

2.土地政策鬆綁:釋放公益型與混合型用地潛力

針對國有地、公有地釋出,推動地上權、BOT或長租開發。

鼓勵非都市土地轉型為高齡住宅使用,配合整體開發區規劃。

3.財務與租稅誘因:降低高齡宅開發與入住門檻

提供開發商租稅減免、貸款利率補貼、資產活化資源。

鼓勵「以租代售」、「共有產權」、「逆向抵押」、「租賃保險」等創新金融商品。

4.制度融合:串接長照、醫療、社區服務網絡

將高齡住宅納入整合照護系統(Integrated Care System, ICS)規劃。

落實健康促進、預防失能、社會處方等在地服務導入。

5.普及化策略:導入可負擔型高齡住宅

公私協力發展「社會型銀髮宅」,仿效社會住宅與包租代管模式。

制定「高齡租屋補貼」與「在地終老獎勵方案」,強化居住安全網。

個人的看見與淺見,高齡住宅不單是產品或商品,而是社會安全戰略設施與社會福利的必需品。

在企業語言中,銀髮宅與養生村不只是「地產產品」或「照護設施」,而是人口結構轉型下的關鍵基礎設施,具有高度公共性與系統風險管理功能。

政府若能以社會創新+公私協力+生態系建構為策略主軸,才能打造出一套真正支撐「在地安老、健康老化、尊嚴終老」的國家級養老系統。
#共融世代 #高齡 #銀髮 #養老 #鋪一條安心老去的路

post tags :
No tags to display. Try to select another taxonomy.

Leave A Comment

your ideal recruitment agency

view related cont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