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able of contents
在台灣,農曆三月堪稱宗教活動的高峰期,是年度宮廟活動最密集、民間信仰最活躍的月份之一,堪比「宗教產業的黃金月」。
每年農曆三月媽祖慶典與浯島城隍慶典,作為台灣農曆三月最具代表性的海神信仰與陰陽信仰雙軸慶典,其在高齡文化與社區凝聚層面具有不可忽視的社會韌性價值。
今年有榮幸來參加浯島城隍慶典,體驗在地文化宗教活動與融合世代的演出表演,看見文化與地方習俗的薪火相傳。
這幾天的慶典活動中,看見在地大哥大姐們的練習與排演,感受到高齡生活與宗教信仰的連結,不僅深植於文化傳統,更是「心理韌性、社會支持與存在意義」三大面向的重要資源。在高齡產業發展語境中,這種連結應視為軟性支持系統(Soft Infrastructure)的一環,可作為促進健康老化、延緩失能與提升生活品質的重要策略工具。
另,從宏觀社會治理與高齡政策視角來看,「文化x慶典x種族×信仰四元素」扮演著支持文化續航、社群凝聚、身份認同的三大關鍵槓桿,尤其在多元族群、高齡社會與長期照護資源不足的交織場景下,更顯其策略價值。
強化「高齡社會×社會共融」的基礎建設,這邊提出的看法有四個面向:
一、文化延續:
長者作為地方文化的傳承者,其對節慶、信仰、族群儀式的參與與維護,有助於形塑「世代共識的時間節點」,避免社區文化斷裂。
應用場景:高齡者擔任宗教講古、族群祭典導覽、傳統食物教學等角色,轉化為文化知識資本。
二、社會連帶與照護支持:
慶典與宗教活動常成為社區照護非正式網絡的接點,族群文化的儀式性參與更可成為長者社會參與的主要方式。
應用場景:平安宴、普渡餐、宗教志工等成為非正式社區支持,降低對正式照護資源的依賴。
三、心理韌性與靈性療癒:
信仰能提供面對疾病、死亡與失落的心理支撐,尤其對失能、失智、末期照護更具意義。
應用場景:高齡住宅設計融合佛堂、教堂空間,或透過宗教音樂療法、生命回顧融入信仰元素。
四、DEI落實與世代融合:
在族群交融的社區中,適當設計跨文化信仰與節慶活動,有助於落實多元共融(DEI)與代間合作。
應用場景:原住民收穫祭、客家義民祭、媽祖遶境等設計為多語、世代共學活動。
紛擾的時代,信仰的力量,讓我們平安、平靜、平和的面對,每一處與每一次的困難與挑戰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