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able of contents
參加6月25日的「亞太高峰會」實體活動,我最期待的就是能聽見來自不同文化、不同國家的朋友,分享他們如何面對老後生活的做法與經驗。
其中兩位專家來自日本和香港,分別談到「跨代共居共樂」與「社區共生的營造」。
這兩個主題,都圍繞著一個核心:我們對於「家」的想像,正在改變。
從歷史來看,無論是農業時代的三合院、村落,或是原住民部落的歲時祭儀,我們一直生活在一種「非正式的支持系統」中。所謂非正式,是指生活中自然形成的互助,比如親族、鄰里、朋友彼此照顧。在這樣的社會裡,從出生到死亡,我們並不孤單。
但隨著時代轉變,工業化、都市化、家庭結構小型化,一步步改變了原本緊密的支持網。三代同堂的日子,逐漸變成了小家庭、空巢家庭,甚至是獨居的生活模式。照顧的責任,從整個社區的肩膀,慢慢落回到每一個個體與家庭身上。
當家庭無法再承擔沉重的照顧責任,機構型的照顧——像是養老院、長照中心、安養機構——應運而生。
這些機構確實提供了基本的生理照顧,但卻常常忽略了更深層的「心」與「靈」的需要。
在不少新聞裡,我們看到照顧人力短缺導致的壓力與問題,有時甚至演變成虐待事件。這提醒我們,光靠隔離式的機構,是無法真正照顧好人的全貌。
那麼該怎麼辦?我們的社會,已經不可能回到過去那種血緣支持的年代。但這不代表我們沒有出路。
越來越多人開始探索另一種方式:不一定有血緣,但有共同生活目標的一群人,彼此照顧、共享生活。
這,就是所謂的「共生社區」或「多世代共居」。
這樣的社區型態,不但能減少照顧工作被「異化」為苦工,更能讓彼此生活的人獲得情感支持與快樂。但要讓這樣的生活型態真的可行,還有兩大課題需要我們正視:
1. 如何永續?�不能只靠好心人士短期支持或捐助,這樣的理念必須與可行的商業模式結合,才能長久經營、擴大影響。
2. 人力從哪裡來?�照顧不只是體力活,更是需要智慧與同理的專業。人才培育不能只停留在傳統照顧訓練,更要進一步發展成「服務與支持導向」的全人訓練。
百歲人生的到來,是全世界共同面對的議題。而我們正處在一個轉折點:是要繼續用舊有的制度去修補未來,還是打開新的想像,重建一個彼此關照的生活型態?
願我們都能在這段探索中,看見不只是長壽,而是真正的幸福與尊嚴。
Tina 20250629
post tags :
No tags to display. Try to select another taxonomy.
your ideal recruitment agency